首页学院概况专业设置教学科研教师队伍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学生工作党建工作就业实习
研究生教育
 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您的位置: 首页>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正文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8-05-15 11:50  

(045105)

一、专业领域简介

哈尔滨师范大学是全国较早开始设置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的学校之一。学校一直以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师范大学为目标,积极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学科教学(物理)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下设领域之一,该领域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物理教育研究、物理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本领域主要研究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中学物理教育、高观点下的中学物理等内容,多年来在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领域已经建立了多个教育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科教学(物理)领域教育硕士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

本领域现有导师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现有兼职教师3人,均为中学高级教师,导师队伍结构合理。导师组成员与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物理教育教学系列教材4部,组织并完成中学物理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具有较强的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材分析能力,能准确理解物理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指导本领域教育硕士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物理专任教师。

具体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学制与学分

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2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

总学分达到40学分。

四、培养方式

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研究新课程下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行多元化培养方式。按照“多元互动、合作学习”的要求,体现学生是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学习者。通过具体的学习与活动,如采用课堂参与、案例研讨、课堂观摩、合作交流、实地调研、模拟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实行双导师制,聘请思想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校长、名教师为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导师一起组成导师组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重视专业实践,建立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做好专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公共必选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题讲座和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等。具体为:公共学位课程和公共必选课程7门,共13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门,共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要选修7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创新能力2学分,总学分达到40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并完成两篇实践调查报告。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公共学位课

026ZX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40

2

1

开卷

026ZX002

外国语(英语)

54

3

1

闭卷

026ZX003

外国语(俄语)

54

3

1

闭卷

026ZX004

外国语(日语)

54

3

1

闭卷

026ZX005

教育学原理

36

2

1

论文

026ZX006

课程与教学论

36

2

1

论文

026ZX007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36

2

2

论文

026ZX008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36

2

2

论文

专业必修课

023ZX061

物理教学学术及行业发展前沿讲座

36

2

2

考查

023ZX062

物理课程与教材分析

36

2

1

考试

案例教学课程

023ZX063

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

36

2

1

考查

023ZX064

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54

3

2

考试

行业专家开设课程

案例教学课程

选修课

公共必选课

026ZX4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20

1

必选

026ZX401

科学道德(就业指导)

18

1

026ZX011

社会统计软件应用

36

2

1

考查

专业选修课

023ZX261

基础物理教育课堂改革研究

36

2

2

考查

023ZX262

物理教学艺术论专题

36

2

2

考查

023ZX263

中外物理学史

36

2

2

考查

023ZX264

物理教育科研指导

36

2

3

考查

023ZX265

中学物理习题研究

36

2

2

考查

023ZX266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36

2

2

考查

023ZX267

物理思维方法论

36

2

2

考查

补修课

023ZX461

教育学

0

考试

非师范类必修

023ZX462

心理学

0

考试

023ZX463

物理教学论

0

考试

023ZX464

物理课堂教学评价

0

考试

跨专业

023ZX465

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0

考试

专业实践

023ZX731

教育实习

6

3

考查

023ZX732

教育见习

1

1~2

考查

023ZX733

实验教学实习

1

2

考查

创新能力

023ZX831

创新能力

2

详情见创新能力细则及考核标准

总学分

不少于38学分

注:参加物理教育行业发展前沿讲座3次,并撰写学习报告,可记1学分。

‚专业实践内容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

2.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课程学习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专业实践重视与知名中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采取分段实践和集中实践的方式,分段实践后及时总结、研讨;集中实践主要是在实习学校听课、助教、顶岗实习等,全方位的体验教师职业。校内导师是本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并在中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2)课程考核: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得学分。公共学位课和spss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考试。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由学院组织考试,考核方式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如无特殊原因,考试均为闭卷;考查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查报告、教学设计等形式进行,即以课程论文的考核形式加强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补修课要求参加补修的学生和本科生一起听课和考试。“专业实践”的考核包括校外导师的考核成绩、实习材料的考核和汇报课的成绩,实习材料的考核包括实习总结及调查报告、课堂教学的影像资料一份、自编教案6份和听课记录20份。专业实践须达到规定时间及相应评定等级方为合格。

(3)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一般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的期末进行。学科组负责人召集3至5名相关学科专家(其中应含2名以上相关专业实践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考核,并听取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考核组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中期考核成绩,评定等级为及格及以上者方为考核合格;不及格者为不合格。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撰写论文和专业实践阶段。

六、专业实践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分段实践和集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段实践在第一学年课程学习的适当时机进行,形式为听课见习、教育调研等;集中实践于第三学期在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不少于半学年,开展听课、助教、教学设计、试教、顶岗授课等活动,其中教学实习不少于十周。

七、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强调学生在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能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反思实践,参与研讨。学生在研究问题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的培养

(1)导师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创新计划。

(2)设置创新课程: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如:《中学物理实验创新研究》。

(3)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课程学习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合作、讨论、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教学比赛。

(5)加强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校内通过《中学物理实验创新研究》课程引导学生利用“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室”这一实践基地,进行中学物理实验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校外加强和实践基地实践指导教师的联系,一方面校内外导师可以合作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外基地实践的过程中,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可以独立进行物理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

(6)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崇尚科学、平等、自由、宽容的学术氛围;做到请进来——请专家讲座等,走出去——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或者到实习基地去学习交流等。

2.创新能力的考核

导师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情况进行考评,考核情况计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环节考核表》。该项内容作为必修环节,计2学分,不可用课程学分代替。

学生在读期间,完成下列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获得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2学分。

(1)在本专业领域国内外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学术论文。

(2)参加本专业领域国家级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励。

(3)在读期间去贫困山区支教达1个月以上。

(4)在读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到公办学校承担学校教学任务达三个月。

(5)参加本学科领域重要的会议,提交论文并被收录。

学生在读期间,完成下列项目中一项,即可获得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1学分。

(1)参加校级教学技能比赛并获得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2)参加学院教学比赛并获得一等奖。

(3)经校内外导师评定为优秀的具有原创性的调研报告或教学设计或案例分析。

八、学位论文

1.个人研究计划

研究生入学3个月内要在导师指导下提交个人学习计划。计划要求对课程学习、拟阅读的文献、拟定的研究方向做详细阐述,要求列出学习清单。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类课程(一般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类课程),不计学分。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补修课程学习采取自学方式。

2.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简述及研究意义、前人研究概述、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主要难点及拟解决方案等,研究时间安排、参考文献。开题报告需经专家组审核同意后正式实施。正式实施论文研究与写作的时间应不少于半年。

3.论文写作形式

论文写作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案例研究等。论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

4.严格执行学术不端检测制度。

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送审评阅前要进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以复制比为指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全文进行文献数据库检测。

5.论文评阅

申请教育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每篇至少通过两位与论文学科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是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基础教育领域专家。评审为双匿名评审,即对评阅人隐匿论文作者及其导师的信息,同时对论文作者及其导师隐匿评阅人的信息。

6.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通过评阅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名本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主席由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担任。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水平以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做出是否建议授予教育硕士学位的决议。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学位授予的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十、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23ZX062 课程名称:物理课程与教材分析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1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是依据物理课程标准、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教学实际系统分析教材,细致入微的对中学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进行分析,让学生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髓,了解物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框架结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案,既突出方法论上的指导,又强调内容的实用性,使学生更准确得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基本线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教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物理)[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张迪.新课标物理教材完全解读[M],东北林业大学,2011

3.张迪.中学物理教材分析[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

4.阎金铎.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张大昌.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编号:023ZX063 课程名称: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1

主要内容:

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学生的学习困难,如何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如何确定学生能力发展的状况,如何对学生进行筛选比较,如何监控和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如何帮助教师认识自身教学的不足和困难,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等,都可以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手段予以回答。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概述,学生物理学业成就测量与评价,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测量与评价,物理教师评价。

参考文献:

1.黄光杨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学出版社,2002

2.余林主编.课堂教学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覃兵著.课堂评价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课程编号:023ZX064 课程名称: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54/3/2

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能够对物理教学设计进行有效的优化与评价,尽可能做到对新手教师进行有效的示范,落到提高教学能力这一基本点上。主要内容包括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评价,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案例数量:5个

案例名称及适用的教学内容:

案例名称

适用的教学内容

1

《自由落体运动》

“情境创设策略”的学习

2

《牛顿第二定律》

“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学习

3

《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合作学习策略”的学习

4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概念图策略”的学习

5

《电磁场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STS教学策略”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含盘)[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万伟、秦德林.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郭成.课堂教学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陈刚,舒信隆.新编物理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阎金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雷洪.高中物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廖伯琴.物理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课程编号:023ZX261 课程名称:基础物理教育课堂改革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分析新课改对中学物理教师的要求,分析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结合实际,提出基础物理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参考文献:

1.物理学报[D],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

2.物理[D],中国物理学会

课程编号:023ZX262 课程名称:物理教学艺术论专题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本课程对物理教学艺术与学生的学习,物理教学艺术与教学模式,物理教学艺术与物理教学设计,物理教学艺术与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教学艺术修养,更好的为物理教学服务,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眉眉邓泽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课程编号:023ZX263 课程名称:中外物理学史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本课程包括中国物理学史和西方物理学史两部分内容。中国物理学史包括:中国古代在力学、热学、声学、光学和电磁学方面的认识成就;明清时期西方物理学知识传入中国的情况;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过程;激光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情况。西方物理学史包括:古希腊和中世纪欧洲人对物理现象的认识;牛顿力学、热力学、电磁学和光学在近代的建立过程;20世纪初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物理学的发展史中,找出中国和西方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归纳并总结其发展特点,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胡化凯(编著).物理学史二十讲[M],科学出版社,2009

2.(美)弗·卡约里.物理学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课程编号023ZX264 课程名称:物理教育科研指导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3

主要内容:

介绍如何进行物理方面的教育科研,包括科研前准备工作、科研过程与具体方法等。使学生明确物理教育科研目标,了解科研过程与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物理教育科研。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顾志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4.陈德木.教育经验与经验总结的撰写[M],上海教育科研,1993

5.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课程编号:023ZX265 课程名称:中学物理习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习题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据物理知识的质量,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教育心理学、方法论以及教学法研究了习题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策略的教学。本课程主要教给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综合物理问题的方法;重视物理图景的分析,重视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性能力的培养;重视基本题型、基本解法的指导;充分发挥物理习题教学的深化与活化、反馈与补偿和巩固与提高的整体功能;精心选编物理习题,重视规范性习题示范,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最合适的习题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主编,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

2.郑青岳编著.中学物理解题方法[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2

3.向娟.中美高中物理教科书例习题设置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徐金梅.初中数学例题及习题教学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5.孙晶涛.新课程背景下提高物理习题教学实效性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课程编号:023ZX266 课程名称: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多媒体课件以其易修改、容量大、表现力交互性强的特点改变着传统的物理教育。本课程介绍了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类型和制作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晓峰等编著.多媒体技术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2.路海东主编.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胡丽娜.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03)

4.顾建新.高中物理教学创新的五个基点[J].教育探索. 2010(02)

5.尚娟.高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S2)

课程编号:023ZX267 课程名称:物理思维方法论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本课程对组织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挖掘出来的教材蕴含的关于物理思维方法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7种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并简单叙述了利用教材对学生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的三个途径。

参考文献:

1.乔小萍,乔玉兰,马志宏.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J].成功(教育). 2013(16)

2.胡德旺,刘海顺.物理思维深刻性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要素[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5)

3.王敏华.物理思维方式的特征[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1)

4.居海军,胡生青.变力做功中的物理思维方法[J].物理教学. 2010(03)

5.易俊平,倪先菊.在一题多变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J].物理教师. 2010(07)

关闭窗口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